1.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,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。在一年中,白昼最长、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,白昼最短、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,冬、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、秋两季。为此,天文划分四季法,就是以春分(3月21日)、夏至(6月21日)、秋分(9月21日)、冬至(12月21日)作为四季的开始。即:春分到夏至为春季,夏至到秋分为夏季,秋分到冬至为秋季,冬至到春分为冬季。
2.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,通常以阳历3~5月为春季,6~8月为夏季,9~11月为秋季,12月~来年2月为冬季,并且常常把1、4、7、10月作为冬、春、夏、秋季的代表月份。
3.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(2月4日或5日)作为春季开始,立夏(5月5日或6日)作为夏季开始,立秋(8月7日或8日)作为秋季开始,立冬(11月8日或9日)作为冬季开始。
4.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。以每年阴历的1~3月为春季,4~6月为夏季,7~9月为秋季,10~12月为冬季。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,也是春天的头一天,所以又叫春节。
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,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,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,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。例如,按照上述划分方法,3月份已属春季,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,春意正浓;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,冰天雪地,毫无春意;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。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,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。
5.候温划分法
这种划分法是以候(五天为一候)。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。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℃以上时为夏季开始,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℃以下时为冬季开始,候平均气温在10~22℃之间为春秋季。从10℃升到22℃是春季,从22℃降到10℃是秋季。
但是,古代划分是指中原地区的气候,中国地大物博,版图辽阔,各有各的气候特点,我也热爱天文和地理,只可惜大学不学此专业。
我觉得你应该有过敏性鼻炎吧,开春了换季时气候比较干燥,会对一些灰尘花粉之类的有过敏反应,就会不停打喷嚏。新疆气候干燥百分之90以上的人都有鼻炎,只是程度不一样。你应该不用担心的,实在厉害的话就去医院确诊一下吧。
新年对联,你可以根据内容选取。本文挑选两类,一类是做生意家庭适用的牛年春节对联,另一类是普通百姓家庭适用的春联。祝家家户户吉星高照,财源广进。
经商家庭适用:
上联:年年顺景则源广;下联:岁岁平安福寿多;横批:吉星高照。
上联:和顺一门有百福;下联:平安二字值千金;横批:万象更新。
上联:一帆风顺吉星到;下联:万事如意福临门;横批:财源广进。
上联:一年四季行好运;下联:八方财宝进家门;横批:家和万事兴。
上联:一年好运随春到;下联:四季彩云滚滚来;横批:万事如意。
平常家庭适用:
上联:百世岁月当代好;下联:千古江山今朝新;横批:万象更新。
上联:喜居宝地千年旺;下联:福照家门万事兴;横批:喜迎新春。
上联:一帆风顺年年好;下联:万事如意步步高;横批:吉星高照。
上联:百年天地回元气;下联:一统山河际太平;横批:国泰民安。
上联:春雨丝丝润万物;下联:红梅点点绣千山;横批:春意盎然。
上联:一干二净除旧习;下联:五讲四美树新风;横批:辞旧迎春。
上联:五湖四海皆春色;下联:万水千山尽得辉;横批:万象更新。
在我国广大地区,尤其是北方,随着冬寒的到来,许多变温动物,如常见的昆虫(蜜蜂、甲虫、蝇等)、鱼类(鲤、鲫、鲶、泥鳅等),两栖动物(蛙、蟾蜍、蝾螈等)、爬行动物(蛇、蜥蜴、龟等)和一些低等哺乳动物(蝙蝠等)进入冬眠状态。它们在巢穴中、树皮下、泥土中、池底污泥中和其他隐蔽场所,处于麻痹状态达数月之久,到来年春天苏醒出来活动。俗话说:“惊蛰百虫醒”,就是指的这一现象。
大多数昆虫在气温10℃以下,就开始进入麻痹状态。如把这些昆虫装入瓶内,放进装有雪或冰块的水盆中,经过10—15分钟,就可以看到,原来活动飞快的昆虫逐渐减慢活动,直至停止腿的伸缩,而进入完全麻痹状态。这与冬眠状态完全一样。如果取出后逐渐升温,又开始活动。昆虫发生冬眠的速度和深度取决于气温。当气温降到9—7℃时,蜜蜂就伸直足停止活动。但是,触动它的翅和足仍能慢慢地抖动。当气温降到6~4℃时,就进入深度麻痹状态,触动时就没有任何反应。
鱼类,如常见的淡水鱼类(青、草、鲢、鳙等),当水温降到5℃以下,它们就开始藏到水底淤泥中,不活动也不进食,进入冬眠状态。如果在池塘河湖等水域中越冬的鱼类和其他动物过多,耗氧量过大,再由于水面冰封阻碍空气的透入,就可能造成水中缺氧,二氧化碳积聚过多,再加上其他有害物质的产生和积存等原因,使鱼类大批死亡。因此,有的养鱼池在开春冰化之后,出现死鱼浮于水面的现象。
蛙是常见的两栖动物,其种类不同,冬眠的特点也各有差异。如夏天生活在水中的池蛙和湖蛙,一到冬天来临就隐藏到池底和湖底淤泥中冬眠,苏醒较晚。在水流湍急和不结冰的河中,它们的活动时间可以相当长。草蛙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要比其他两栖动物早一些。
有尾两栖类,如蝾螈(又名娃娃鱼)等的冬眠,与蛙不一样,它们虽然喜欢生活在水域中,但冬天来临则离开水域,在陆地上的巢内、缝隙内、石块下和树根下冬眠。
蛇类进入冬眠的时间和苏醒时间,各个地区差别甚大。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。根据观察,当气温下降到8~6℃时,蛇就开始停止活动,当气温降到3~2℃时,就进入深沉冬眠状态。此时,它的体温与环境温度差不多相等,或略微偏高。但是,在正常的活动和消化时,体温通常比气温高出若干度。
蝙蝠往往选择土缝、墙缝、峭岩、旧地窑、山洞、树洞、屋檐和古老建筑物等处作为越冬的住所。有时若干只、数十只、甚至数千只集居在同一个“冬房”内过冬。它们在冬眠时如同白天睡觉一样,经常用一只脚或二只脚钩在墙壁的凸出处或洞穴顶上,头向下。在冬天较温暖的地区,蝙蝠的冬眠不深,而且断续地进行。这种断续性冬眠往往与洞内可食昆虫的活动状况有关。
引起上述动物进入冬眠期,主要有两类外界条件。第一类是直接影响有机体的生存条件的变化,主要是环境温度的下降。另一类是居住环境的其他变化,如饲料的缺乏。
在通常情况下,当环境温度低于10~20℃时,上述这些变温动物就发生冬眠现象。发生冬眠的任何动物,即使在夏天,只要环境温度下降到至20℃时,也同样进入休眠状态,并与在冬季所观察到的冬眠状态没有任何区别。但是,一切发生冬眠的动物,对冷却的反应,因季节不同而不同。这与动物机体对休眠的准备程度有关。如夏天饲养在零度下的蛙可不发生深沉的冬眠状态,但在秋天,则很快就进入冬眠状态。
另外,食料的缺乏、空气的成份和日照的变化等因素对动物的冬眠,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。当食物缺乏时,即使气温还在10~12℃以上,某些动物就开始进入冬眠。在较低温度下,饥饿的动物要比获得饲料的动物冬眠得快。
在自然条件下,随着季节的变化,日照时间从夏末秋初开始缩短,这对动物机体的冬眠准备起着重要作用。由于日照时间变短,使得许多鱼类、两栖类、爬行类等的性活动受到抑制。相反,开春日照时间渐长,使其再生功能得到恢复。
总之,这些常见的冬眠动物在自然条件下,开始进入冬眠和苏醒与外界环境的变化,特别是气候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。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:“使动物解除休眠所必要的刺激不取决于热的绝对程度,但是与当地气候严格相适。”
上一篇:柑橘树如何嫁接?